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特征
后发达地区(以衢州市为例)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民营经济已成为衢州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撑,投资需求的主要推动力,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一是总量扩张,支撑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衢州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7.3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8.5%,民营工业的强势发展成为推动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个私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体。2008年全市二、三产业个私经济增加值达到308.95亿元,占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的90.8%,其中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0.65亿元,个体实现增加值88.3亿元。三是第二产业是民营经济的主战场。至2008年年末全市共有民营工业企业40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26家),占比92.1%,实现民营工业总产值800.96亿元,其中规上企业541.96亿元,规下企业89.15亿元,个体169.82亿元。四是民营经济涉足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2008年末全市共有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共9.8万个,其中民营企业3978个,个体经营户9.4万个。五是民间投资活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2008年投资项目完成投资中民间投资19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5.8%,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六是民营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财政税收收入。2008年在地方税收中,全市除集体企业外均高于全部地方税收14.8%的增长水平,民营经济的税收收入占我市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为88.4%。七是民营经济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2008年民营经济吸纳了就业人员55.0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3.9%。八是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增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2008年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57家,比2004年增加66家,民营科技企业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的15.5%。
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一是工业化进程滞后。我省25个后发达县域大部分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工业总量少,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而全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比全省差了一个阶段。衢州市、丽水市(含所属县、市、区)GDP仅相当于发达地区一个经济强县的总量。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是制约后发达地区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影响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二是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后发达地区出口总量规模和消费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经济发展进入投资主导阶段,但投资高速增长的资本聚集期还没有形成,内生性发展动力不够,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市场主体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后发达地区由于自身体系和基础缺陷、资本导向力和聚集力不足、产业配套和市场配置能力较差,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性资本聚集能力,没有按市场价值实现本地资源效应,市场化的投资主体及资本缺乏足够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配置功能较弱,行政依赖性较强,难以形成高效的市场支撑体系。四是生产要素吸聚能力薄弱。后发达地区底子薄、基础差,对资金、人才、信息的吸附功能和积聚能力比较弱,导致一些生产要素缺失。由于财政困难,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受现实条件限制,许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由于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必须因势利导,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努力形成以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全社会转型提升的良好格局。
要坚持借力发展。后发达地区内生性发展能力不足,增量推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更要注重借力发展,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完善项目进入机制,注重打造良好产业生态,重视引进配套性产业项目,着力围绕龙头企业横向配套、纵向延链。依托"山海协作"工程,在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同时,更要重视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要培育产业集群。要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根据后发达地区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品牌。要重视培育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如衢州要发挥国家级氟硅产业基地作用,积极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氟硅下游产业。龙游要抓住龙游核电项目建设以及国家建设高速铁路时机,积极培育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和铁路器材产业。
要优化空间平台。后发达地区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要唱山歌,走新路,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开发低丘缓坡,在动态保护耕地平衡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工业发展用地的需要。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有效投入建设,实现滚动开发。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完善项目签约、建设、竣工、投产全程管理监督机制,努力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产出密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要鼓励创新发展。后发达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促进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解决研发投入不足的瓶颈障碍。鼓励民营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开放型的创新体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
要发展循环经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核心是促进工业发展从资源消耗为主向资源环境节约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分散后集聚"的老路,而是要走转型发展"一步到位"的新路子。要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重点整治,落实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刚性指标,把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作为倒逼机制,以实施节能项目为抓手,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环保发展。
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正确看待后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后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展工业不可回避,也是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发展工业和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关键是要在两者中寻找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近几年我省一些后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有机统一起来的。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市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保持稳定,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衢江出境水水质全部符合三类功能区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完善政府引导与调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发达地区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要强化对后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要从省级层面制定适当的后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要建立省级绿色屏障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绿色屏障和全省绿肺建设。进一步放开县级改革与发展的自主权,适度提高县级财税分成比例,增强县级财政支付能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后发达地区发展科技型、特色型、成长型项目和产业,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和产业的有效控制,建立科学的项目准入决策和监督机制,实现后发达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面,既要考虑GDP的比重,也要考虑后发达地区发展需要,单列一块建设用地指标予以扶持。
要强化市场培育。实践表明,成熟的市场化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强力推动经济发展,也是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薄弱环节所在。后发达地区要从体制、结构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突出市场机制的主体地位,给予资本、人才、土地、能源等要素充分自由的市场空间,推动政府资源向市场资源的转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控制资源的资本吸纳能力。
要鼓励全民创业。后发达地区要发展得更好更快,首先要消除市场准入障碍,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外,所有竞争性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网络,加强创业辅导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企业细化产品制造环节分工,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创办现代家庭工业,扶持从事环境影响小、不涉及危险行业的加工制造业。制定出台鼓励全民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浓厚氛围。要研究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从法规的层面保障自主创新的落实。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引导,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要强化区域合作。在当前持续扩大开放的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等将更多地投向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后发达地区。后发达地区要加强区域协作,在接轨发达地区中谋求发展,尤其要抓住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结构重组的关键时期,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接和联动,拓展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发达地区要以更高的姿态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在输出资本的同时,更要输出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装备、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帮助后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