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整体稳定但经济贡献水平下降、非公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增强、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不动产投资增加、多类园区加速建设且骨干企业快速发展、行政机构权力下放非公企业注册资本不断提高、人才分布不均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急需人才。新常态下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八个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较高;需要加强行政机构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扶持;非公经济单位规模小且技术实力较弱;企业家思想保守且管理能力弱;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制度落后;非公有制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存在的问题;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笔者认为适应新常态的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措施应在政府、统战与企业方面均应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 问题 对策 辽宁省
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来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位于战略机遇阶段,我们应该树立信心,针对目前阶段我国经济的阶段特征,适应新常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急需转型。
一是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新常态下,城镇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从而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样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驱动力。二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上半年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同比去年提高了12%,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有一定的成就,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会大幅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也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力。三是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新常态下,生存型消费将加速转向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其中信息消费、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比重将大幅上升,这将从供给方面对扩大消费形成巨大拉动,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在2011年,该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到了13600亿元,在本地区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62%,就业人口1100万人,在本地区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76%;一共上交税收1600亿,在本地区财政收入中比重达到60%。在14年,产值高达18000亿,占地区GDP近三分之二。能够这样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本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一大重要步骤。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辽宁省的非公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阶段,辽宁地区的非公经济规模在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后驱动力不断增强,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财政税务收入、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影响。
非公经济从弱到强,从无到有,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达成了从“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国民经济支柱的巨大转变。针对国际范围内产生剧烈影响的金融危机,尤其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科学研究,非公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不容忽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辽宁地区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必经之路。
二、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
(一)经济发展整体稳定但经济贡献水平下降
2014年度的前三季度地区GDP增速6%,对比过去的均速12.5%,从宏观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发展从过去的高速发展逐步转变为中高速稳步发展。
针对这一变化,该地区社科院提出:14年辽宁省经济发展整体上维持稳步发展的形势,然而依旧面临不动产投资对经济的推动效用减弱;部分工业单位的竞争力不断下降。第三产业转型速度较慢,出口产业形势严峻,城镇地区人均收入没有达到我国平均水准。行政机构公共服务急需改善等重要问题。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的诸多影响,例如周期性波动、产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的影响,辽宁省GDP等经济发展指标都不断下降,逐渐回落到合理发展下限,达成本年度经济发展目标压力较高,稳增长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辽宁地区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第三服务业支撑的全新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成立,本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财政压力较高,不动产形势难以预测,波动性较强。针对目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15年本地区经济发展会维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本年度总产值增速会继续保持在7个百分点左右。针对稳定发展的合理性需求,不动产投资需求有一定的提高,本地区不动产投资增幅预计会达到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会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零售额增速预计会达到13个百分点。伴随我国进出口产业的逐步复苏,辽宁省以出口制造业为主的外贸经济会实现一定的发展。从收入角度来观察,地区的财政税收压力依旧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会超过本地区总产值增速。
(二)非公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增强
2010年,辽宁省非公经济产值首次达到万亿,在本地区总产值比例达到60%,利润总额达到2800亿,同比去年提高了29%;上缴税收1250亿,同比提高22%。十一五阶段内,地区非公经济增速达到年均22%,同比全省GDP增速高8%。非公经济单位的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十一五阶段内,辽宁地区的非公经济一共实现了科技研发成果1760项,技术研发专利7600项,一共将13万个科研技术成果转变为产品,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五百万元的项目2200个。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非公经济单位集群实现了迅速发展。本地区已经发展处高技术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上百个以民营单位为主的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同比2000年实现了翻倍增长,总产值相比05年提高了748%,五年内实现了三倍增长。一大批非公运营单位还积极进入海外市场,10年本地区非公经济出口交货值1600亿元,同比00年提高了110%,在本地区出口产业中占据一半份额。本地区非公经济单位在提供就业单位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本地区超过80%的就业机会,10年本地区有1120万人口在非公经济单位中工作。
(三)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不动产投资增加
辽宁省新增就业岗位的绝大部分都源自非公经济单位。就辽宁省非公有制企业总占据大部分的第三服务产业来说,其经济产值尽管在地区GDP比重不超过40%,然而却提供了本地区60%的税收和就业岗位。
依照相关统计数据了解到,本地区GDP达到27000亿,依照可比价格运算,同比去年提高近9%。其中,第一产业GDP增值达到2300亿,增速近5个百分点;工业制造业增值达到14000亿,同比提高近9个百分点;第三服务业增值10500亿,同比增速9.2%。第三产业增值在辽宁省GDP中的比例从原本的38.1%提升到38.7%。人均GDP达到61600元,依照可比价格运算同比去年提高了8.6%,
其中,本年度不动产投资规模达到24800亿,同比去年提高了15%。其中新建项目投入14100亿,同比提高了17%;改扩建项目投入3470亿,同比提高了2%。
全年度第一产业投入规模达到447亿,同比去年降低了3%。第二产业投入规模达到10300亿,增速达到13%。第三服务业投资规模达到14000亿,同比提高了20%。不动产投入三次产业比例为1.8:41.5:56.7。
(四)多类园区加速建设且骨干企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阶段内,辽宁省既有的县级以上行政机构审批创建的多种园区数量达到52个,类型多样,非公有制企业达到4万户。大连、丹东地区的海产业养殖加工业、大连、沈阳的服装设计加工业、锦州、朝阳的汽车零件产业等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已经发展出一定的规模,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辽宁省营业收入达到亿元的运营单位数量达到55户。海城西洋集团年收入达到12亿元,作为辽宁省第一个年收入超过一亿的非公单位。
(五)行政机构权力下放非公企业注册资本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来推动本地区非公经济单位的发展。首先是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逐渐作为本地区规模最大、比重最高的企业集群;其次是本地区非公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本地区整体经济增速,贡献的GDP在本地区总产值的比例已经高达60%;三是非公经济逐渐作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经济支柱。
(六)人才分布不均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急需人才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高学历技能人才匮乏,人才分布不均衡,传统行业人才偏少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本地区非公经济的就业人员大部分都学历较低。其次是缺少经营管理领域的商务人才。三是缺少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人才。掌握经济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了。四是缺少高学历的技术型专业人才。本地区非公经济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大部分都是中专层次及以下的低学历群体。五是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传统行业普遍缺少高素质人才。
三、新常态下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较高
虽然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较快,但融资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资总量偏低。单从银行信贷融资渠道来看,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对GDP的经济贡献率达到58%,而其固定资产构成中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仅为5.38%,与国有企业30%的比重相差甚远。
第二,融资结构不合理。公司的融资途径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现存资本市场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并不能满足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需要,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同样,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间接融资方式上也存在困难。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将资金投放于大城市、大项目,形成地区资金分配不均的现象,而中小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缺口较大,往往无法利用这些资金。另一方面,受传统经济思想的影响,银行仍存在重国有、轻民营的偏见,而这种偏见短期内无法消失。
第三,信用评级与担保体系不健全。现行信用评级系统设置不够规范、涵盖范围较窄、性质定位不准确,运用这一套系统,不加区分地评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信用等级,造成相当一部分经营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被排除在银行信贷的支持范围以外,极大地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此外,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受规模、效益、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在申请担保过程中会出现抵押物不足的现象。由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体系相对落后,担保机构往往只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四,融资成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高度不对称,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借款者处于有利地位,而贷款者只能以一个确定的贷款利率来应对借款造成的一切风险,这就使得银行等贷款机构对信用等级较低的非公有制企业办理融资服务时,缺乏积极性,谨慎地处理每笔贷款业务,极大地增加了融资成本。此外,在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的各个环节(如抵押物评估、保险、审计等)均要收取高额费用,同时担保机构又向中小非公有制企业收取昂贵的中介费用,这些都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辽宁地区各级行政机构出台的各项行政举措都实现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非公经济单位的融资难问题并未实现有效解决。民营经济单位在创业阶段和发展阶段,既缺少江浙地区非常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内部融资,也缺少广东、福建地区依靠外资融资所产生的外源融资体系,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和上市有大部分将资源倾斜于国有单位,就现实状况来看,辽宁地区的非公经济单位尤其是民营的中小型企业,其占有的资产规模较小,从传统金融获得融资服务和信用贷款的能力较弱,也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上市融资,能够这样说,非公经济单位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需要加强行政机构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为了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多项政策,然而,相比较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理念、扶持政策设计角度、市场机制建设等领域还具有较大差距。从思想理念的角度来观察,辽宁地区自身的文化底蕴中缺少的就是有关经济发展的商业文化,更由于辽宁作为我国最初创建的工业基地,同样也是最初进入、最晚推出计划经济的地区。计划经济时代停留的市场机制弊端、国有经济情节等弊端依旧根深蒂固,这就阻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从20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单位长期以来都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而江浙地区等东南沿海的发达省市经济发展依托的就是非公经济发展,通过民营经济的强大活力促进本地区的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经济迅速发展。从政策角度来观察,辽宁省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整体上看相比较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相同层次,然而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上还具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行政规定较多、缺少操作性较强的规定,可行性较弱,不够公开透明。此外,在落实扶持政策的过程上,计划经济所特有的管制弊端还比较明显,尝尝以行政惩罚取代管理。从市场门槛的角度来观察,部分行政机构对非公经济单位的审批还存在高门槛的问题,非公经济在投资、生产和运营等方面,在现实运作上常常还会受到更加繁复的审批,在竞争的参与要求、资源方面往往处于弱势,甚至存在歧视现象。
(三)非公经济单位规模小且技术实力较弱
近些年来辽宁地区的非公经济大型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和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比,大规模的运营单位水量较少,比例也较低,运营单位的规模大部分都比较小。因为缺少大规模的非公经济单位的支持,难以让非公经济单位实现产业领域的纵深层次发展。地区非公经济单位大部分斗殴集中于冶金业、服装业、农产品加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产业,尽管是第二产业,然而却大部分都是低端产品,能耗普遍较高,大部分加工业都是粗加工业,技术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实力较弱,相关就业人口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就业人员素质较低,这就导致地区经济转型面临巨大压力。
(四)企业家思想保守且管理能力弱
一些非公经济单位认为经济发展转型面临的风险较高,成本较高,会产生短期内的经济收益,甚至会产生破产危机。因而地区运营单位的转型比较被动,甚至很多企业都不接受。部分非公经济单位的管理人员缺少专业性认识,公司的多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风险管控制度不完善,管理活动只依靠主观经验,常常造成决策错误,很难实现长远发展。
(五)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制度落后
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制度落后的落后主要体现其落后的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约90%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家族制企业,如百度、腾讯、万达、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符合非公有制企业初期发展时,集聚财力、人力以及规避经营风险的需求,同时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决策执行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步入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后,面对全球化的市场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仅仅凭借家族成员制定的战略决策与发展规划,已不能满足企业转型与快速发展的需要,家族式治理结构的弊端逐渐凸显。
家族式治理结构由于缺乏民主决策机制的支持,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就迫使企业从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然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职业经理人角色与家族式管理中“子承父业”继承方式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子承父业”继承方式的存在会大大限制职业经理人日常决策的权利、降低职业经理人的公司地位,削弱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由于无法深入企业核心,职业经理人决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此外,当企业内部缺乏对职业经理人合理的激励措施时,将导致职业经理人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加之信任感的缺失,将进一步引发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最终职业经理人被迫离开。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长远发展,现阶段必须积极地寻找并建立起适合家族企业的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从而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非公有制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新常态下,自主创新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快速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是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函数的变动,亦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当下,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技术创新意识,一味注重模仿。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业产值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主要从事零部件的生产。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往往通过购买国外的机器、引进国外的技术等方式,缺乏自主研发意识。这种生产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为了短期的急功近利而忽视技术、专利、品牌、声誉等无形资产的做法,势必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衰退。技术创新的匮乏将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削弱产品的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企业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将永远无法登上世界的舞台。
第二,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支出在企业中属于风险性较高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需要企业融资资金与日常营运资金共同负担。一方面,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尚不能获得企业正常运营所需资金支持,因此,极少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国家本身处于战略转型期,缺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政策的缺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进一步打击了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技术投入不足,进一步降低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匮乏、人才培训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设计不合理等方面。
第一,人才总量匮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总量与企业的需求量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未来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无法离开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智力贡献。因此,人才总量匮乏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人才培训不足。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企业培训。由于企业面对的消费者需求在不断改变,必然引起企业生产方式、工作分配等一系列的变化,为了适应企业内部变化、提高工作效率,在职人员必然需要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工作。然而,当下非公有制企业的离职率较高,企业在提供培训的同时需要承担受训人员跳槽的风险,这极大打击了企业提供培训的积极性,再加上企业本身资金短缺这个原因,共同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形成人才资源一次性消费的用人机制。
第三,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奖励标准不合理、奖励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晋升制度不科学,员工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员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四是同事关系淡漠,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等。
第四,薪酬设计不合理。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薪酬制度,员工薪酬水平并不按照其绩效、努力程度、个人技能、工作经验等标准获取相应工资,而是按照领导的主观判断以及亲疏关系。此外,延长工作时间、拖欠或克扣员工工资等行为均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八)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全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企业社会责任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然而近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等)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全球变暖”、“雾霾”等)均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当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在接受社会的挑战,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缺乏道德,过分强调企业的利益,在政府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的背景下,肆意生产制造不合格的产品、破坏市场秩序、污染自然环境、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理清企业、消费者、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未来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变成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在其获利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肩负起保护环境、遵守企业行为规范、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使命。
四、适应新常态的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措施
(一)政府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为非公经济单位的融资提供政策扶持
就当前状况来观察,要有效处理非公经济单位融资难题,需要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一是创建非公经济单位发展的准备金机制。准备金资金源来自三方面;首先是行政机构拨款;其次是国有非公经济单位的出售资金;第三是从非公经济单位的经济收入中按照特定必中抽取当作其准备金。准备金主要由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主要用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上,从而促进非公经济单位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转型。采取有偿使用的方式滚动发展。此外,在会计处理中添加坏账准备金科目,从而处理部分运营单位由于运营业绩较差导致的坏账;二是提高非公经济单位的银行贷款力度。这就需要相关传统的金融机构有效落实创建中小型企业融资服务部,重点融资服务对象要侧重于中小型非公经济单位,小规模贷款的下限不能过高,需要降低到万元以下;三是有效体现城市商行、城乡信用社的金融作用,进而使其体现相当于中小型银行的作用,再融资服务上需要设定一定比重来专项服务于非公经济单位;四是采取优惠贷款。重点是对高新技术单位提供融资服务优惠,无息或贴息需要由财政部进行扶持,这实质上是行政机构运用财政制度扶持高新技术非公经济单位的发展;五是创建非公经济单位的贷款担保基金。能够由地方行政机构搭台创建永久性部门,也能够由非公经济单位合作创建担保共同体,采取股份制。在担保基金的基础上,传统金融机构就能够有效管控风险,而非公经济单位就可以更加方便的得到所需资金支持。此处的重点是基金自身需要依照市场经济机智来进行资本运作,并且进行严密的风险管控,例如针对担保项目实施可操作性研究,根据担保比重和规模提取一定手续费。
2.深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深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应注意一下三点:(1)公平运用生产要素为非公经济单位提供开放公正的发展环境。我国民营单位的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对于民营单位来说,开放就是最有效的改个。民营单位作为市场环境中最具活力、发展前景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不断开放、不断提高民营经济自由程度的过程,由此才产生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家感觉投资空间看得见、摸不着,一些企业家抱怨一些领域,市场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行政命令、自然垄断仍在发挥作用。未来一个时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将坚持市场化改革趋势不动摇,最大限度地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人才,尤其是在电力、金融、资源开采等重要领域,大力突破多种对民间资本产生压制的市场门槛,加速推动国企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开放市场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释放民间资本巨大潜力,为各类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大发展空间,让民间资本较有"自由意志”地去追逐或配置资本、劳动、人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增添新动力。李克强曾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三份清单,一份是权力清单,行政机构需要遵从先发。二是负面清单,运营单位法无禁止皆可为。三是"责任清单“明确政府不可回避的责任问题。上述信号对于非公经济单位来说都是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论证;(2)完善创业环境,大力促进民间创业。加大力度向社会公开产业政策的相关内容,让民众及时了解发展规划的融资重点和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创业资本的优化配置。大力发挥行政引导、法规、舆论等力量,维护多种类型的创业工作者的权益,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管理,深入完善和规范多项行政收费,大力处理重复审批、过分干预等问题,不断下放权力。组织多种专题活动,加大力度提倡和宣扬创业精神,为创业组织提供行政扶持,推广创业成功经验,建立浓厚的创业气氛;(3)将民生理念不断深化,提高政府的责任感。民营经济不单单是百姓经济,同样是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的支柱力量。要将改善民生当做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统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统一战线应发挥优势,主要是统一战线的人力资源、政治资源,组织协调服务优势,进而为促进非公经济单位转型提供重要的引导工作。(1)统一战线的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促进非公经济单位转型提供人力资源基础。统一战线重点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组成的人力资源优势群体。其基础特征是:人力资源规模大,分布广,专业化优势明显。统一战线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帮助非公经济单位转型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因而,统一战线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地区非公经济单位的转型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为非公经济单位转型提供政治资源。统一战线能够为非公经济单位的转型建立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进而有效的凝聚人心,突破转型面临的多种困难。其突出的政治优势主要表现为:制度保障,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例如年度的各级人大制度,党委政府会议都非常关注统一战线的建议,创建完善的反馈制度。充分体现统一战线在决策设计和执行流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非公经济单位转型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因而,统一战线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可以为地区非公经济单位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3)统一战线的协调服务优势是非公经济单位转型的润滑剂
统一战线可以为非公经济单位转型提供必要的服务,帮助其整合多项资源,建立平台,提供商机。在冷战思维的作用下,西方国家往往采取多种方式设计商业摩擦,希望能够阻止我国的发展,通过商会来处理制造业冲突,能够发挥行政机构所无法发挥的作用。由此能够了解,统一战线的协调职能能够为辽宁省的非公经济单位提供必要的行政服务。
(三)企业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应强化企业管理,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设计发展战略并加强控制
公司战略的设计需要单位领导人员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断更新价值观,开展好从业务管理向企业发展方向战略的改变,此外,这就需要公司领导人员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保持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对宏观经济有一个准确的预测,掌握更加辽阔的视野,注重本单位的长远利益,从而为建立和维持本单位的竞争优势进行宏观性的、长远的、稳定的战略调整。企业在进行战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专项的机构、组织专项人员并创建系统全面的战略执行方案,进而使得公司战略可以高效的执行。战略的执行重点涉及到依托什么样的公司文化来贯彻,依托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来适应公司发展的战略环境,依托什么样的战略配置来协调,依托什么样的领导力来统筹管理全局。
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审查公司多项活动的进程,评估执行公司战略后的公司业绩,并将其和原本的战略规划和绩效指标对比,对造成偏差的因素实施深入研究,并通过相关举措来进行纠正,进而使得公司战略的执行可以和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相适应。
(2)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伴随劳动力、资源价格的不断提高,和外需市场的不景气,我国经济的优势也在不断削弱,而全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确立,因而产生的产能过剩、公司运营困难。再寄托于进行政策刺激不贴合实际,而且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公司可以依托自身的技术研发,实现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技术创新的应用能力。公司能够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经验积累,逐步确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就国内的非公经济单位来说,这一创新形式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模仿创新。这就需要相关运营单位急需要重视技术的引入,同样需要强化技术的引入吸收和在创新。利用模仿先进的创新模式引入购买发达的技术,主动破解技术,在这一前提下不断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本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可以采取如下两项:
①创建完善的留人机制
公司能够利用高薪、高福利、完善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学习资源、多种激励方式等举措,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决高素质人材的发展需求,留住人才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同时,运营单位还需要强化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养,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内部工作人员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健康的工作环境,进而建立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利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势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进而为内部工作人员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拓展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创建以技术研发创新为突出特色的工作环境,为内部人才的技术研发提供充分的物质精神保障,充分体现内部工作人员在专业理论和技术研发创新上的能力。唯有如此,个人的发展才可以和集体的长远发展实现充分结合。
②强化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技术创新包括方方面面,要自主实现技术研发创新,不管是从开发周期开始从投入的角度来观察,都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针对这一情况,非公经济单位能够利用自主创建高新技术研发园区,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强化和高等院校、科研组织等单位的合作。公司也能够为高等院校和科研组织提供科研场所,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而将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李彬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