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祠
黄大仙,何许人啊?黄大仙,顾名思义,是位神仙。但他还有俗名黄初平,又说是皇初平。他的事迹,见于也是一位神仙的葛洪所写的《神仙传》,说他生活于约1600年前的东晋,丹溪人氏,15岁时被人带进金华山中,一下就放了40多年的羊。他的哥哥黄初起进山找他,才知他已经成了神仙。因为入了《神仙传》这样的仙谱,遂被尊称“黄大仙”,享受人间祀奉。金华山也由此而列道教36洞天之一,香火日旺。但当前在海内外,倒是地处香江的“黄大仙祠”最享盛名,其次是羊城广州与海外华侨聚集地。
,借参加2007华侨华人暨两岸三地寻根文化研讨会的机会到了金华,我一睹了双龙风景区里黄大仙祖宫真容与海内外同胞祭典黄大仙活动的盛况。2007年11月10日
看到这样的盛景,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思索。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科学发达,尤其如香江,其讯息开放与经济发达的程度一直为世界所惊叹。按一般常理,人们见多识广,不会再视某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为偶像而给予虔诚崇拜,宗教思想将远离现代化而去,但这只是书斋哲学家一相情愿的想象。著名哲学家、现代符号理论主要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曾针对以为人类只有在原始时代才能创造出神话的思想指出:在符号意义上的神话,可以在人类各个进步的阶段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由于神话的内在创作冲突是人的情感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需要获得适当的理性控制,并以曲折的方式给与表现,所以,神话在人类生活的每一时刻都有可能出现(《国家的神话》)。
黄大仙祖宫全景
黄大仙的神迹至今远播海外,每逢圣节前来祭拜的信众数以百万计,且未见衰歇趋势,因此,我们也要换一种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黄大仙现象”。
世间公认黄大仙属于道教神系。道教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它的神仙谱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教义神”———通过他们的神迹阐释教义,亦即解决紧张感的办法。如犹太教《旧约》中的摩西,“上帝”通过与他订约建立世界的“十诫”秩序,摩西便成为犹太教义的传播神;又如道教,以“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玉皇大帝、天皇上帝、北极大帝、后土皇祗)来阐发道教“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的教义。第二类为“创始神”,即历史上发明了某一宗教教义的人,被信众奉为“教主”而成神,如佛教的乔达摩·悉达多、天主教的耶稣基督、道教的老庄等。第三类则是在流传过程中被信众不断加入神谱、地位相对比较低微、只承担一部分教义职责的低等级神,即道教将其称为“散仙”的那一部分神祗。我们到各地调查,发现他们或是被高层神祗封作“城隍”、“土地”、“山神”、“河伯”等,或是依附某遗迹而存留于百姓口耳相承的民间传说之中。金华黄大仙,历史上也许曾因人间帝王的封赏而显赫过,但他在经历了历史大浪冲洗淘炼之后仍然被民众信奉如仪,证明他应属于道教“散仙”中很优秀的行列。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他至今香火很旺而且会有更旺之势的根源了。
我没有对中国道教的“散仙”做过充分调查,但就自己所见,这些“散仙”的历史原型,多半都是于他所生活的那时那地,曾为当地百姓做过某些奉献、立下相当功劳的人,去世以后百姓纪念,再加上朝廷册封,遂成为道教的散仙神。譬如城隍,是道教掌管城市的阴间神,但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充任。如北京城隍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杨椒山因弹劾奸相严嵩,入狱而死。杭州城隍周新,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后遭奸臣诬陷而死。上海城隍前后三位,一是东汉名将霍光,二是明初秦裕伯,传说他是孝子,并托梦令清军将领取消屠城,三是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
由城隍的例子可以看出,道教散仙的命名史,基本上是中国老百姓的一部“纪念史”。如果不是真正的信奉者,宗教的教义神与创始神跟他们的关联不是很大的,而那些“散仙”,倒是与百姓的安居乐业有或多或少的直接关系,他们生前为百姓谋了福,死后必然要受到百姓的纪念。说句实在话,“散仙”的宗教色彩与它的上位宗教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它更多体现的是百姓大众对一个“人”(实在的或是虚构的)所寄托的哀思,更是时代社会对这个“人”的历史价值所作的道德评价。
由此推演,我们可以说:对黄大仙的祭祀不是宗教性活动,而是有近千年历史、由百姓创造并传承、且表现了一定价值观念与道德评价的民间纪念活动。正像今天人们召开追悼会纪念会、题写挽联发表纪念文字等,意义是一样的。
三清宫
今日“黄大仙”的价值表现在哪里呢?我想,它大约有两点:其一,是黄大仙的“扬善惩恶,济困扶贫”———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黄大仙舍药治病、拾金不昧、抗洪造桥、引虎救人的种种形象事例为依托,以此而成为道德泛化的生动的民间教科书;其二,是黄大仙的“叱石成羊”,细析这个故事的内涵,可以发现它体现着一种安居乐业、常年坚持、始终如一的劳动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能取得把自然资源变为财富的巨大成功,因此,黄大仙故事就有了另一个意义:教诲世人投身生产、节俭勤奋、戒逸戒奢,才能真正变贫穷为小康,进而走向物质与精神的极大丰富。
黄大仙祖宫远景
拿这两点去考量极为崇拜黄大仙的香港信众,如果他们广泛认同这两点,便可以证明即使在现代社会里,纪念黄大仙仍然拥有的、合乎现代精神的社会意义。同样,拿这两点来考量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甚或具体到金华,难道不正是一部教诲我们一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最终走向富裕生活的极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吗?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