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建言献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来信内容
姓 名 金天寿
来信时间 2016-02-02
标 题 关于开展文明礼仪行动计划的建议
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已成功争创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的陋习依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县的形象和美誉度,与我县加快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这个“一号产业“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民文明礼仪的意识不够强。一是不遵守公共秩序。如在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倒乱丢垃圾、高声谈笑、争吵打斗、随意插队等;二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如行人在机动车道上行走、闲聊、横穿马路时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无视交通规则,不按规定行驶,乱闯、乱串;机动车随意穿插、随意掉头、乱停乱放、往窗外扔杂物、不讲礼让行人等。

二、社会大环境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不够浓。文明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由于素质教育还未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我县大多数学校还是存在重知识教育,轻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文明礼仪教育非常薄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部分父母自身文明礼仪修养较差,不良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子女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社会上,如前所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要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习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执法不严、惩处不力。虽然《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一些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但地方性管理条例较少,有关执法单位对城区乱抛乱丟、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涂乱画等各类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管理难度较大,处罚力度较小,约束力不强。从实际效果来看,造成只有在上级来检查时有一定效果,过后一如既往,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为此,我们建议从抓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入手,开展文明礼仪行动计划,纠正人们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提高我县市民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让我县的“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名副其实。

一、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相互支持与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一是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市民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当作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学校要将学生礼仪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营造礼仪教育环境。三是家庭要承担礼仪教育的责任,家庭是礼仪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家长是礼仪教育的榜样,应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用礼仪规范自己,用礼仪教育子女,用礼仪影响他人。四是社区要积极做好文明礼仪配合、推动和宣传作用,如定期举办有关以待人接物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邻里相处礼仪等为内容的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五是从党政机关人员自身做起,率先示范,以带动市民良好习惯行为的形成,从不知礼到知礼,从知礼到遵守,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习惯到成自然,努力把文明礼仪规范落实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营造学礼、知礼、重礼、守礼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提高工作效果

要利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校讯通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活动,强化舆论引导。如拍摄一些专题短片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在报刊上开设礼仪教育专栏;组织一些礼仪展示或竞赛等活动;开设文明礼仪微博、官方微信平台,定期发布文明礼仪教育知识;要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校校讯通平台,定期发布文明礼仪小知识;要抓牢学校这个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科学设置文明礼仪课程,合理安排文明礼仪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抓好中小学生文化课程的同时,通过中小学生带动家长、参与文明礼仪主题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达到共同参与文明礼仪建设的目的。

三、建立机制,严格管理

倡导文明礼仪,必须要形成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良好体制,强化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大惩罚力度。一是制定文明礼仪管理条例。根据对各类不文明行为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管理条例和处罚措施,部门联合,上下联动,专项整治各类不文明行为,并逐步完善,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加大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对不文明行为不能姑息,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时约束和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对随地吐痰、乱穿马路等行为进行高额的处罚,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以此提高市民遵守文明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果做不到这点,就很难将工作落到实处,就会存在着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回复信息
回复部门  磐安县委统战部 处理时间 0000-00-00
回复内容

中共磐安县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www.mingdam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84660007.com中兴网络
浙ICP备12036912号